close

楚天金報訊 圖為:每次的志願服務都記在愛心時間存摺上
  圖為:張素珍(左)在老人家服務
  □文/見習記者王大鵬 記者鄔紅波 圖/本報記者鄒斌
  把自己志願服務的時間“儲蓄”起來,等到需要時再“提取”,或兌換服務或兌換物資。7年前,武漢市江漢區引入早年在國外興起的這種志願服務模式,並起名為“愛心銀行”。具體操作方式為:社區志願者服務站為每位志願者開設儲蓄賬戶,發放志願服務“時間儲蓄卡”,把社區志願者每次的義務勞動、幫貧扶困、無償捐贈等活動,按7種類型換算成時間進行存儲登記。同時,志願者可以把儲蓄卡上記載的志願服務時間,兌換成服務或物資。
  記者近日通過採訪瞭解到,這種看上去很新穎的操作模式,在武漢卻遭遇志願者人數無增加、資金短缺等難題。
  現狀
  “愛心銀行”里無新人加入
  昨日上午,家住江漢區唐家墩街西橋社區的張素珍,帶著剛買的菜來到76歲的肖美芳老人家中。整理完老人的屋子後,她和往常一樣坐下來陪老人聊起了天。臨走前,她從口袋里掏出一本紅色的小冊子,在上面記錄下服務時間及內容。“這叫‘愛心存摺’。”張素珍向記者展示,“我現在為這些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務,等我老了也能免費享受別人的服務”。
  在張素珍的本子上,記者看到密密麻麻的信息:幫柯師傅家料理後事、幫李阿姨去醫院購藥、幫肖阿姨打掃屋子……據瞭解,從去年10月份起,張素珍一有空就來到附近的幾位老人家中服務,每次服務完,她會拿著“愛心存摺”到社區居委會蓋個章。
  作為武漢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區,江漢區2007年開始試行推廣“愛心銀行”,鼓勵70歲以下的低齡老人和中年人幫助高齡老人,減輕社會和政府的負擔。志願者們將服務時間“儲蓄”起來,日後等自己需要他人幫助時,可以隨時“支取”時間,享受他人提供的服務或兌換成物資。隨後,江漢區以“愛心門鈴”和一鍵式網絡服務為載體,用更快捷的方式傳遞老年人的求助信息。2010年,江漢區老齡辦推出《愛心服務記錄卡》,社區根據受服務老人的反饋,對志願者服務質量評估打分,並作為提取“儲蓄”的依據。據統計,到2010年底,該區共有357名志願者為6287位老人服務9771小時。
  這種模式看上去很新穎,然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,江漢區的這組數據在此後3年內幾乎停滯。“現在的志願者還是當初報名的那批人,後來幾乎沒變過。”西橋社區“愛心銀行”“行長”劉偉說。與此同時,多年來,很少有志願者到“愛心銀行”兌換服務或物資。
  探因
  “愛心銀行”遇到“雷鋒精神”
  “愛心銀行”的志願者人數為何停滯不前?記者調查發現,在不少熱心居民眼中,做了好事還要登記不但“沒必要”,而且“太麻煩”。“做了就做了唄,沒有必要去社區登記。”52歲的北湖街居民方萍,在“愛心銀行”開辦前就一直在幫扶社區70多歲的曾婆婆。在她看來,做好事登不登記並不重要。
  持相同看法的還有多聞社區的吳娟。多年來,她一直在照顧自家對門83歲的孫奶奶,卻從沒打算去“愛心銀行”里兌換服務。“不是提倡學雷鋒嗎?都是些小事情,去登記顯得太功利了吧。”吳娟表示,自己老了有子女照顧,或者去養老院,“不愁沒人管”。
  對於這些意見,“愛心銀行”的推廣人、江漢區老齡辦主任方三勤早有耳聞,可這並未影響她繼續推廣“愛心銀行”的決心。“以前在檢查時,我們發現很多社區有漏記、補記的情況,儘管服務還在開展,但沒有專職管理人員記錄,這一模式便很難延續。”方三勤說,去年8月,江漢區老齡辦出資5萬元,聘請武漢博雅社會服務中心的專業社工為“行長”,參與西橋社區“愛心銀行”的管理,負責對該社區50多位志願者的愛心服務進行跟蹤。
 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,推廣“愛心銀行”面臨的困難不止在管理上,資金方面的短缺,已讓方三勤有點力不從心。今年8月,江漢區老齡辦和博雅社會服務中心的聘約將到期,是否續聘仍是未知數。方三勤表示,他們原本計劃先在西橋社區做試點,如果效果好的話再在其他社區推廣。不過資金上的困難,讓推廣變得更難,“5萬元錢對老齡辦來說並不是個小數目”。
  方三勤還表示,“愛心銀行”從區里到街道再到社區,銜接工作並不到位,“多部門的協作顯得越來越有必要”。
  爭議
  “用服務換物資”變味了?
  眼看志願者人數停滯不前,來兌換服務的更是沒有“破零”,江漢區的一些街道轉而想出了新點子:10分兌換一小袋味精、100分兌換5升食用油……今年3月,民意街街道推出“時間兌換積分,積分兌換禮品”的新模式。3月19日,舞臺社區55歲的居民彭鳳珍用70小時的積分兌換了一袋大米,成為首個用服務時間兌換物資的志願者。“這是我用‘愛心’換來的,吃得肯定香。”彭鳳珍對記者說。
  民意街街道負責人介紹稱,通過兌現物資的形式,鼓勵志願者“取款”,服務時間越多獎勵越多。“凡在一年裡服務超過100小時的志願者,還將成為星級志願者,接受街道志願者加油站的額外獎勵。”和江漢區一樣,硚口區發展社區也建立了志願服務存取制度,並制定了相關標準。每年年底,由社區志願服務站統計彙總每張社區志願服務儲蓄卡的情況,作為社區居委會組織兌現服務和物資的依據。
  不過,這一模式隨即引來質疑聲,“能兌物資的志願服務,是否變了味?”記者在採訪中發現,不贊成用兌換物資方式來鼓勵老人們互幫互助的居民不在少數。劉偉同樣不看好這種模式,“志願就是志願,領了物質獎勵,老年志願者或許會被自己的街坊笑話”。
  對此,方三勤表示,應該鼓勵街道和社區在能力範圍內作出些大膽嘗試。
  觀點
  讓志願服務“轉”起來
  “愛心銀行”如何打破瓶頸,更有效地去推廣?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梅志罡認為,社會化養老互助是大勢所趨,要想從根本上解決“愛心銀行”遇到的困難,需要整個社會志願服務觀念的轉變。
  梅志罡透露,近期,武漢市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將武漢建成“志願者之城”。其中,倡導的志願服務不是“不求回報”,而是“不主動求回報”。在傳統意義上,志願者沒想或不敢想得到回報,志願服務是單向的,像個半圓。而現代化的志願服務觀念應該是個長效的循環機制,即“你老了我幫助你,我老了別人幫助我”,變成一種自覺服務和公益服務。
  從曾經倡導的“做好事不留名”“毫不利己、專門利人”,到現代化志願服務的互利共贏,梅志罡說,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人們在觀念上作出調整。“‘愛心銀行’的困境正反映出全社會,尤其是老年群體在這一轉變中的艱難,‘以服務兌換禮品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嘗試。”
  梅志罡表示,為解決資金渠道單一的問題,政府部門可嘗試引入社會公益基金的參與。其次,委托給街道和社區自行創新管理也是大勢所趨,不但可以減少成本,也有利於老人們的融入和參與。“不管如何,這都是有益的探索,讓‘愛心銀行’轉起來,需要全社會形成現代化志願服務的氛圍。”
  (原標題:圖文:“愛心銀行”江城遭遇推廣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d01bdvtx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